花在共享充电宝上的 1200 元,可以买多少个充电宝?

来源:财经网  2024-02-21 10:40

作为“共享经济”风口的产物,共享充电宝在争议中培养出了规模化的受众,但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迎来了用户们的诸多吐槽。

近日,有网友复盘过去的一年,发现在共享充电宝上一年花了1200元。此事也让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好借难还”等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一年充电宝花费1200元

共享充电宝解决了人们外出时对手机的“电量焦虑”,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少便利。与此同时,平时 4 元、6 元的费用也并不引起多大注意,但有人一年到头打开APP一算,才发现花在共享充电宝上的费用达到上千元。

近日有网友复盘过去的一年,结果发现在共享充电宝上一年花了1200元。1200元的支出,主要来自美团、怪兽充电、街电、来电等平台。其中,美团充电宝就花了840元,有2次是因为忘了还充电宝,被顶格扣费99元。

1200元是个什么概念?以电商平台上大约100 元/个20000 毫安充电宝的价格来计算,约可购买12 个。此外,这位网友的B站会员费、视频平台会员费等,全部加起来,都花不到1200元。

上述网友的例子并非孤例。在媒体的报道中,消费者对于近年来充电宝价格上涨的吐槽也比比皆是。针对此次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一年花费 1200 元的事,网友们也在微博上纷纷发表言论,其中有人表示,“关键不只贵,还TM充电巨慢”“而且很多没啥电,你一时半会退不掉”。

对于消费者所言的共享充电宝消费体验下降,最直观的表现是在集体涨价之上。据媒体整理,2017 年左右,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借费用只要1元左右,如今每小时多为3到4元,24小时封顶价格从20元到40元不等。而在景区、车站、酒吧等场景,租用共享充电宝一天的封顶价格最高甚至达到了99元。

另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到2020年间,共享充电宝的总用户规模从0.8亿人增长到2.9亿人,但年增长率从104.9%降到15.6%,增长速度在明显放缓。其背后,与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密不可分。

“好借难还”等诸多问题突出

此前,《中国消费者报》在2023年就曾刊登了“共享充电宝消费侵权乱象”系列报道,曝光各种典型乱象;涉及到的企业,包括各大头部知名品牌。

报道中指出,共享充电宝租借存在借一次充电宝自动扣费两年多、电没充上也能出欠费单、押金或租借费往往返款无望、充电速度慢且常常自身电量不足、导航的门店子虚乌有以至无法及时归还等情况。

艾瑞咨询在2023年发布的《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中,列出了7项2022年消费者主要关注的因素,按照关注程度从强到弱,依次是“充电速度快”、“能够就近归还”、“价格及收费机制透明”、“借取流程简单易操作”、“充电顺畅”、“计时收费准确无误”、“客服态度好、问题处理高效”。

其中,充电速度、能够就近归还、价格及收费机制透明、借取流程简单等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选项。

需要留意的是,在媒体报道中,共享充电宝收费机制透明度、超时计费昂贵、归还后仍在计费、莫名付费开通会员、好借难还等乱象频现,困扰着消费者。例如,冲了半天才冲进去 30%,还有可能是虚电;因为 APP 上标注的是错误信息,而找不到归还的地方。

近日,在《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中,多位消费者反应,其租借的共享充电宝没弹出却开始持续计费,且后续还存在被扣押金或租借费退还难的情况。调查发现,网络投诉平台有数千条相关投诉,投诉对象涉及小电、搜电、来电、街电、咻电、怪兽充电、云充吧、电饱饱、闪电充电等品牌。

据上述报道,2023年12月山东青岛消费者代先生反映,他通过微信扫码租借小电共享充电宝,扫码5次,4次未弹出,唯一正常弹出的1次却充不上电。事后,代先生发现其扫码的5次订单中有2次存在持续计费情况,显示的租借时长分别是34分钟和7分钟,分别收费4元和3元。

代先生通过小电微信小程序向在线客服反映问题。客服表示3元的订单可以申请退款,4元的订单补偿一张4元优惠券。代先生同意退款但拒绝补偿优惠券。客服表示,由专员处理并在72小时内反馈处理方案。

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共享充电宝没弹出却扣费的投诉并非少数,涉及问题大多集中在租借的共享充电宝没弹出却在持续计费、被扣押金或租借费后不退款等问题,涉及金额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媒体表示,充电宝一开始就没弹出来,消费者实际上并没有使用,此时却收了费,消费者可以要求退款。“租借共享充电宝属于合同行为,消费者支付了费用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一方面合同可能构成违约,另一方面是可撤销合同。”

充电宝何以成为“嫌弃包”

“价格贵”“充电慢”“租借容易归还难”,近年来,网友对共享充电宝的“吐槽”越来越多。从火爆一时到口碑滑落,共享充电宝行业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媒体分析来看,价格乱像与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有关。据趣解商业了解,共享充电宝平台的运营模式分为直营与网络合作伙伴(即代理商)运营两种。早期,共享充电宝“跑马圈地”时期,大多品牌采用直营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运营质量的把控能力强,但是现金流压力明显。

随着共享充电宝点位争夺的厮杀状态的激烈,以及特殊时期防控状态下共享充电宝面临的营收下降、流动资金大幅缩减等危机,让行业后来也试图通过向“轻资产”的代理模式转移,来改善直营模式的现金流压力。

代理模式的弊端在于运营质量参差不齐。据报道,代理商的收入,与用户租用时间相关,由此许多不地道的行为逐渐得到默许。自媒体“差评”曾“卧底”申请代理合作了解到,像是在用户借出一个宝之后,有代理就可以立马拿出新的宝,把机子的缺口给补上;还有故意把两个归还点设置得很远。

不过,在当下手机的电池技术没有进一步突破的时候,共享充电宝仍旧是用户在外应急的关键。据《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有超八成的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基本处于稳定不变或增长的状态。

IT行业第三方权威调研机构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大洗牌时间已来临,亟须尽快构建行业自律组织,制定标准,建立行业规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鲁曼提出建议,希望尽快出台共享充电宝行业规范,明确收费标准、合同条款等内容,督促相关平台切实承担风险责任,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编辑:蒋菁
  • 热门排行
  • 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