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叶顾捷:具身智能注定不是一家公司能独自完成的

来源:财经网  2025-05-19 12:13

机器人的热度持续在蔓延,具身智能则被视为AI、智驾后的下一个风口。美团、蚂蚁、华为等大厂以投资方的角色躬身入局,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然而,与2023年“百模大战”上演时相似的是,商业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成立了十周年的机器人企业傅利叶,从2016年推出首个具有触觉的上肢康复机器人Fourier M2,到今年4月发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其在这轮具身智能的浪潮中,有更明显的感知和深刻的思考。

5月9日,傅利叶机器人举办了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会上,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分享了创业十年的经历和体会,并提及2019年正式立项到产品那段时间的纠结,“从立项之初,我就知道这个项目会非常烧钱,真做起来,才发现这么烧钱。”从现在来看,坚持有了具象化的意义——留在了牌桌上。

医疗康养场景的应用是傅利叶的根基,顾捷在十周年之际,提出了下一个十年战略“立足康养”。在当下大家都在为具身智能寻找商业化落地场景时,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举行了“具身智能康复港”揭牌仪式、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标志了傅利叶携手行业伙伴迈开探索具身智能+康养的第一步。

具身智能的火爆和AI浪潮的兴起息息相关,从整个行业来说,都还属于“新鲜事物”,涉及感知、交互、决策、规划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依靠大量高质量、多场景的真实交互数据,去训练、迭代和优化。

“这个行业相对技术壁垒较高,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不太可能由某一家公司独自完成所有环节。”会后顾捷在与媒体交流时表示,傅利叶目前没有利用大量GPU集群去训练大模型的计划,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候,需要对方对场景有深入理解,“对场景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五到十年对场景的深度理解,再结合大模型能力和硬件本体能力,才能提升效率。”

以下为顾捷与财经网科技等的部分对话内容:

医疗领域,产品首先要“有效”

Q:傅利叶此前已经和上海的一些社区医院进行了合作康养机器人落地面临着入院门槛、技术匹配和售后利润等诸多问题,如何确保机器人在落地的全过程中做好服务呢?

顾捷:目前我们进入社区的机器人种类已经有几十种。从上肢外骨骼等产品来看,一个医疗级的、能够进入终端的产品形态,从研发到真正实现量产,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在落地过程中,关键有两点,一是有效,即对医院来说能够真正治病,产生临床疗效;二是安全,产品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医疗级质量。这些需求的源头往往来自社区、医院以及专家的前瞻性想法。这需要专业的医生、工程师以及科研院校共同努力,进行创新。

在社区和养老领域,与人交互方面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希望整合技术,比如脑机接口技术、大模型技术等,从而提供真正对临床有价值、对患者有价值的产品。

Q:傅利叶如何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康复服务的效率提升和边界延展?在技术落地上,如何解决机器人能效和运动灵活性的短板,并推动临床团队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

顾捷:以前傅利叶的智能康复主要是一对一的人工训练,现在通过具身智能,无论是外骨骼、人形还是普通康复机械形态的机器人,一个治疗师可以管理五个甚至十个机器人。其核心在于大幅提升治疗师的工作效率,实现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转变。

不同经验的治疗师,治疗方法和效果可能不同,但机器人可以实现标准化,包括质量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等方面。治疗师只需调节一些参数,就能适配不同患者,为大量患者或老人提供标准化的训练。

此外,产品不仅要满足动作训练需求,还需满足认知训练需求,以及处理多模态信号(如触觉、听觉、嗅觉等)。整合这些多模态信号,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训练过程,是康复、养老和陪伴领域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接收多感官多模态信号的智能体(agent),从而提供丰富的服务。

Q:在人形机器人与医疗结合的场景中,除了康复之外,在您看来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场景呢?

顾捷: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在整个医疗领域中,涉及与人交互的方面,例如从患者入院开始的导诊环节,到未来像是夜间病房的查房陪伴。另外,还包括一些在医院内与巡逻相关、与搬运相关,以及具备各种功能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实际上都可以为整个医疗体系提供赋能。

从医院这个场景来看,相关技术和应用可以拓展到未来的社区场景。进一步再从社区又可以延伸到养老院,甚至进入到家庭场景。所以,在人形机器人与医疗的结合方面,是存在这样一条可以不断深入发展的路径,并且很多功能是具有共性的。

具身智能是全栈技术整合的领域

Q:AI+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推动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模式。在机器人生产制造落地环节,傅利叶与供应链伙伴共同创新的点有哪些呢?能否举一些产业上下游共同创新的例子

顾捷:这个行业相对技术壁垒较高,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不太可能由某一家公司独自完成所有环节。我认为这是一个全栈技术整合的领域。 AI 能力和本体硬件能力来看,有些部分是我们自己研发,有些部分则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建。例如在传感部分,包括力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等,我们会提出相应的标准,然后与合作伙伴共同制造出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传感器。

在大模型方面,我们会与像商汤这样的公司合作,也会关注英伟达等公司在大模型领域的进展。我们会利用开源或地缘的大模型,构建独特的数据源,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适应不同的场景,这需要与合作伙伴紧密配合。

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材料、芯片等方面,产业上下游需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Q:接下来傅利叶会不会选择在AI方面,比如做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这一块进行研究呢?另外,在选择像商汤这种有医疗大模型的AI大型合作对象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顾捷:首先,我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从技术角度考虑会更多一些。目前来说,我们并没有做大量GPU集群去训练大模型的计划和打算。因为我们认为在生态领域,每家公司都应该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像商汤等大模型公司已经构建了一些AI基础设施,我们会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做出一些模型,比如将其蒸馏小型化,适配到机器人上,让机器人能够运行这些模型,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我们需要合作公司对场景有深入理解。如果合作公司对场景的理解很深刻,那么我们的合作深度也会更深。对场景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五到十年对场景的深度理解,再结合大模型能力和硬件本体能力,才能提升效率。

所以我们会抓住场景需求,与大模型AI公司合作,同时构建稳定可靠的本体,包括构建一些AI能力,比如理解模型的构建方式、微调模型、量化模型和部署模型等。

Q:机器人的产业链很长,新技术不断迭代,比如大模型的出现以及产品的爆发,那么在新技术出现的情况下,业务方向也有一些变化,之前我们做康养领域,现在也做人形机器人,在这种产业链条上的能力,如何通过团队来补足?人才招聘上如何平衡呢?

顾捷: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做能够帮助人的机器人,这个想法在过去十年没有改变,未来十年也基本不会变。要做帮助人的机器人,从一开始招聘工程师,就需要机械工程师,还有做力控算法的工程师,一点点搭建技术平台。

当我们把力控功能和穿戴功能做好之后,产生了外骨骼形态的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比如大模型技术出现之前,当时没有专门的AI人才,都是传统的编程方式。而在三到五年前大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出现后,机器人的能力边界得到了扩展。以前机器人只能做一些固定和重复的动作,现在通过学习,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除了医疗场景,还出现了很多导览咨询、互动娱乐等场景。

随着技术边界的扩展,人才梯队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大模型方面的人才、算法控制方面的人才,还有做嵌入式以及关节模组的人才。在机器人行业,很难依赖某一个专家掌握所有技术,而是需要多个领域的技术专家组合在一起,不断扩展技术边界。

傅利叶一方面通过扩展技术边界,另一方面根据需求来进行产品化落地。比如养老、康复、医疗、工厂等领域都有需求,只要技术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就将其转化为产品。所以人才会越来越多样化,因为技术发展很快,场景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螺旋向上的推动过程。

 

编辑:易婷
  • 热门排行
  • 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