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上春晚后,会转手绢的机器人和背后的宇树科技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宇树科技还入选了《时代周刊》2025年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另外,作者经多方消息确认,宇树科技近期完成了始于去年C轮融资的交割,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蚂蚁集团、吉利资本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都跟投。
其中老股东则包含首程控股旗下首程资本所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7月3日,首程控股有限公司发布自愿公告,宣布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对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追加投资。
今年以来,即便有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给人形机器人“泼冷水”,但是投资的热度仍在持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初截至发稿,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数量已超100起,涵盖本体、具身智能、零部件等公司。
首程控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除了宇树科技还投资了银河通用、星海图、松延动力、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向作者透露,他们会按照两个思路去投,一是看好通用智能机器人中具身智能的发展潜力,二是专用且可以快速解决行业痛点的机器人,比如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
在投资策略上,首程控股联席总裁叶芊表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投链主、投核心技术;二是关注团队,“因为活都是人干的,好的企业家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我们一直没有变的投资策略。”下一个阶段叶芊表示会重点关注核心零部件和场景交付的集成商或者是开发商。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前景,业内存在最多的质疑是缺乏落地场景。今年出圈后,也更多是在演出、比赛等场景火爆,继而带动了机器人租赁市场的繁荣。
6月6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北京智源大会现场表示:“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的租赁市场比较火爆,(比赛)本身已经带来了一些产业价值。”他相信机器人格斗近两年会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体育赛事。
今年2月,首程控股宣布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北京首程机器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其中也包含租赁业务、销售代理等服务。对于机器人租赁模式是否普遍适用于机器人行业,康雨表示还没有办法给一个中立的观点,她认为在一些特定的专有场景租赁能否回本取决于产品性能,如果性能不好,需要不断去解决bug,这就加重了租赁模型,也是做这件事的风险之一。
在这个过程,康雨还发现机器人行业很多的需求是属于真需求,但是是伪供给。“如果从需求侧来看,机器人的行业早就应该发展了,不是说今年我们才有的需求,也不是说现在我们的需求不够强烈,而是说供给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这个事情才是一个我们觉得现在机器人很难在工业领域,去做规模化部署的一个症结点,基于此也在考虑和一些做垂类场景的二次开发公司合作。”
对于业内存在的“具身智能的竞争过热”这一观点,康雨称她不太认可。她将具身智能与人类生命周期类比,前者还在一个baby时期,因此对现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出货量是超预期的。“现在机器人所谓的竞争更多是在展览、消费层面,但是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面,并没有看到不同企业都在具身智能赛道直面同质化竞争,反而在探索不同路径。”康雨认为“我们面对的是星辰大海,存在泡沫也是必然现象。”
以下为对话的主要内容:
Q:在投资方面怎么看待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
康雨:市场上的机器人并不局限于人形形态。在我看来,机器人是新时代的智能基础设施,是通用智能体的物理化体现。基于统一的算法和软件系统,机器人可以呈现出多种形态。例如水面作业机器人、巡视巡检机器人,甚至蚊虫监测机器人,都是“钢铁+智能”融合下的具体应用形态。在我们的定义中,这些都属于广义上的机器人范畴。
首程控股在投资端主要遵循两条核心思路:
第一,我们长期看好通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即具身智能的演进方向。在这里,我也希望明确区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能力”的概念。我们虽然投资了一些人形机器人企业,但真正看重的是它们未来向具身智能路径发展的能力,而非仅限于人形本体本身。
第二,我们也重点关注那些能够快速解决行业关键痛点的专用型机器人。例如在医疗、工业等领域,我们已投资了多个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科技公司,包括专注于柔性夹爪技术的万勋科技,以及提供冷库无人叉车解决方案的粤十机器人等。这些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中,通过高效的机器人方案切入产业真实需求,展现出强应用价值。
Q:现在机器人租赁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要把它做到规模化的,怎么把租赁生意的门槛提得更高?
康雨:在正式布局机器人租赁业务之前,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行业调研。我们发现,传统的租赁公司,无论是经营性租赁还是融资租赁机构,基本上并未涉足机器人这一赛道。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业务在当前阶段“账算不过来”。
首先,机器人产品的通用性和适配性尚不成熟,导致难以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租赁模型;其次,在推动具体应用场景落地时,经常会暴露出大量不可预见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传统的融资租赁公司大多依赖金融逻辑来进行风控和决策,而缺乏对机器人产业的深度理解与判断能力。他们往往难以分辨一家机器人企业的技术与交付能力是否可靠,从而增加了业务推进中的试错成本。
在亲自推动这一业务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我们意识到,机器人行业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结构性矛盾:需求是真实的,但供给是缺位的。许多场景方提交了大量具体的需求清单,甚至愿意详细分享应用设想,表明需求端的意愿非常强烈。
但如果从供需两端来看,机器人行业本应早已迎来高速发展期,并非是今年才开始“有需求”;真正制约行业规模化落地的核心问题,是供给端尚无法有效满足这些真实需求。这一“供需错配”现象,正是当前机器人在工业等严肃应用场景中难以实现大规模部署的关键症结。
Q:现在机器人企业其实很多,在今年没火之前,首程控股在选择投资标的是出于哪些考虑,有哪些标准,下一步的投资方向是哪些?
叶芊:我们的投资策略一直保持着高度稳定性。在进入机器人赛道之前,我们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布局也遵循相同的核心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
第一,优先投资“链主”企业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我们始终关注那些能够占据产业关键环节、具备长期技术壁垒的项目;第二,重点关注创始团队。归根结底,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创业者,真正具备创造力与执行力的团队,是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根本。这两点始终是我们评估投资标的的核心标准。
面向下一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向:第一是核心零部件。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不少机器人本体企业出现产能紧张的情况,暴露出上游零部件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我们将核心部件作为当前的重要投资方向,以补齐产业短板。第二是场景交付的集成商。随着产品逐步走向落地,交付和集成能力将成为推动机器人进入各行各业的关键环节,我们也将在这一方向加大布局。
Q:就投资来看,具身智能这个行业的挑战和风险在哪里?还有就是就具体公司来看,谁先做什么事情?
叶芊: 我们观察到,不论是我们已投资的项目,还是其他活跃在市场上的具身智能企业,大家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身能力边界的落地场景——包括医疗、零售、特种作业等。这些方向没有优劣之分,背后体现的是各类应用场景落地速度存在差异。
目前行业的核心挑战在于分化已开始显现:融资能力的强弱、资源获取速度、交付推进节奏等因素正拉开企业间的距离。未来一到两年内,这种分化趋势会更加清晰。
但就目前而言,赛道尚未进入“领先者遥遥在前、后者难以追赶”的阶段。即便是第一梯队的头部企业,也仍需持续跑一段时间才能拉开真正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