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爬山,五一外骨骼机器人火爆出圈

来源:财经网  2025-05-08 09:11

五一小长假期间,安徽黄山、山东泰山、江西武功山多个景区相继引入了登山智能辅助产品——登山外骨骼、智能髌骨带、登山杖等。其中,外骨骼机器人因能为游客带去良好的登山体验,更是被称为“登山神器”而火爆出圈。

2025年春节期间,这款外骨骼机器人投入泰山景区试用,引发了众多围观。外骨骼机器人或许能够帮助游客,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无痛爬山”,在机器人行业备受关注的当下,外骨骼机器人相关技术是否已成熟?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普及?

外骨骼机器人“出圈”

今年五一小长假,外骨骼机器人“出圈”。以山东泰山、江西武功山、安徽黄山等著名景区为例,通过引入消费级外骨骼设备帮助游客轻松登山。

泰山景区是全国首批推出“外骨骼机器人”登山助力的景区之一。这款形似“智能登山杖”的机器人不仅能辅助行走、实时监测身体状况,还具备紧急呼救、景点讲解等功能 。

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重1.2公斤,采用碳纤维机身与仿生学关节设计,可承受200公斤瞬时拉力。内置的AI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惯性导航模块,能在攀登陡峭的十八盘时自动调节助力强度,续航时间达8小时,为佩戴者节省30%至50%的体力 。

据媒体报道,在泰山十八盘陡峭的石阶上,一位60岁的游客感叹:“穿上外骨骼,膝盖压力小了一半,像是有人托着走。”而在恩施大峡谷,近50套外骨骼机器人被抢租一空,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游客平均登山时间缩短40%,满意度提升90%。”

当前,泰山和恩施大峡谷的游客们只需支付80元/小时或98元/3小时,即可租赁“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登山。

何为外骨骼机器人?它为何能辅助人们轻松登山?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指出,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融合机械结构、驱动系统、传感器、控制算法与仿生学设计的可穿戴设备,其通过机械外骨骼与人体运动系统协同,利用多模态传感器(如肌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实时捕捉人体运动意图,并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输出辅助力矩,既可增强健康人群的负重能力与运动效率,也可为行动障碍者提供运动代偿功能。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则指出,作为一种可穿戴设备,外骨骼机器人既具备外骨骼的人体辅助增强功能,融合了机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旨在增强人体运动能力或辅助行动障碍者。

未来前景如何?

在长三角,聚集着一批头部外骨骼机器人企业,今年,大家也纷纷把目光放在了运动户外这一消费级市场上。

今年,被称为外骨骼机器人迈向消费级市场的元年。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材料、元器件、算法上都有所突破,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越发火热的市场令大众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不断攀升。

除了爬山,外骨骼机器人还能助力人们搬运重物。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穿戴着腰部外骨骼机器人的体验者能够轻松提起30公斤重物。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外骨骼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已经在工业、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在黄山、泰山、武功山等景区的应用场景中,主要利用了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行走和负重能力,以及人机交互等功能。

“在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时,主要的安全风险包括机器人的稳定性和重量问题。”郑磊认为,如果机器人不稳定或者重量过大,可能会对使用者的行动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伤害。但是,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值得留意的是,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3.1亿,其中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方正证券预测,2030年中国养老外骨骼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除了登山代步之外,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周迪认为,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应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可以帮助残疾人或行动不便的人进行运动和康复训练。此外,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军事领域也有应用,例如战场辅助移动、单兵作战等。在工业领域,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用于搬运、装配、检测等任务。

在袁帅看来,医疗康复领域是其重要突破口,已实现中风偏瘫患者的步态矫正与肢体功能重建,显著缩短康复周期;工业领域中,物流搬运场景通过腰部外骨骼将工人腰椎负荷降低60%,汽车制造产线采用上肢外骨骼使装配效率提升25%;军事领域正测试负重增强型外骨骼,可提升士兵单兵负重能力40%并维持8小时持续作战能力;应急救援场景中,消防员穿戴外骨骼可携带30公斤装备攀爬20层楼梯,较传统装备效率提升2倍;养老护理场景中助行外骨骼已进入社区试点,辅助失能老人完成独立行走与上下楼梯动作。

产业空间层面,袁帅也看好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他表示,有数据预测,2025年中国消费级外骨骼设备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工业与医疗领域合计贡献80%份额,其中医疗康复场景因政策支持与老龄化需求驱动,年复合增长率达45%;工业领域受智能制造与劳动保护需求拉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20亿元;军事与应急场景虽处于研发验证阶段,但单兵装备市场潜力超200亿元;户外运动场景中,全球户外人群基数达9.2亿人,中国占比25%,按智能穿戴设备初期渗透水平测算,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700亿元。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预计2030年单价降至千元级)将驱动C端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8亿美元。

在五一小长假出圈之后外骨骼机器人受到关注,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回复相关问题。多家上市公司称积极参与到外骨骼机器人产业链之中,共同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包括致力于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学设计的研究等方面。

在未来,外骨骼的商业化是否会顺利?袁帅认为,当前商业化还存在三大瓶颈:其一,能源系统受限于锂电池能量密度,混合供能方案(如超级电容辅助)尚未解决成本与安全性矛盾,主流方案依赖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但受限于功率输出与重量平衡,续航能力较低,难以满足全天作业需求;其二,人机交互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意图识别准确率不足85%,动态步态补偿存在0.5~1秒延迟,且传感器要贴在人体表面,容易脱落、异位,测量结果容易受到干扰;其三,医疗级设备需通过CFDA三类认证,研发周期长达3~5年,资金投入超亿元,且穿戴舒适性不足,设备重量会让人体产生额外负担。突破上述技术壁垒与认证门槛,将是产业规模化的关键。

郑磊则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外骨骼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是有可能的。例如,目前已经有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上市,并且在一些景区和社区看护中心等场景中得到了应用。

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21 世纪经济报道等

编辑:蒋菁
  • 热门排行
  • 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