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下午场的致辞中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是,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同时他强调,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在大会演讲环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的演讲。他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多模态;二是应用于GDP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国在推动AI落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进一步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前三个环节需要大量算力和存储资源,通常由大型科技公司如阿里、华为、DeepSeek等完成。一般单位只需基于已有基础模型进行领域适配的微调和后续的推理应用。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深入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变革趋势和蕴含的发展机遇。“世界在发生剧变,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王树国指出,“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机器智能能否突破人类认知的阈值?当技术奇点日益临近,人类文明将面临怎样的重构?围绕这些核心议题,由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上,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展开了激烈讨论。
多位嘉宾一致认为,AI并非人类的替代者,而是人类认知与能力的延伸。张亚勤指出,人类还是主宰,机器或者机器人还是的从属。个体 IQ与 AI 结合后,就像在蒸汽机时代,人类的体力可以翻倍。”傅盛补充道:“我认为现在AI的智商水平可能已经比人类高了,但并不影响我们使用它。” 张朝阳则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好奇人工智能真的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吗?张亚勤回应道,AI目前更多是在结构化、规则明确的问题中表现卓越,“但是模糊的东西AI会稍微弱一点。”
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如何?由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主持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和落地,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市场竞争。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强调落地关键是“创造实际价值”。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则以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作类比指出,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当前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则强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应从长期视角来看待:“我们可能会高估其短期能力,但往往低估其长期潜力。”宇树科技技术副总经理王启舟则表示:“如果年轻人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哪怕只是一部分人进入其中,也许某一天人形机器人就能变成我们梦想中的样子。”